★
|
您的位置:
山東技校網 >> 時事熱點 >> 兩會代表委員談教育扶貧
2017年是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深化之年。李克強總理在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今年再減少農村貧困人口1000萬以上”,并要求“創新扶貧協作機制,支持社會力量參與扶貧”。高校除集中大量優秀師資和智力資源外,還擁有豐富的基礎設施、網絡和文化等資源,具有開展教育扶貧的先天資源優勢,幫助現存4300多萬貧困人口走出貧困,可以說是高校義不容辭的社會責任。
馬敏在全國政協十二屆五次會議教育界別聯組會上發言
全國政協委員、華中師范大學黨委書記馬敏認為,高校教育扶貧,貴在精準,重在務實,一定要圍繞解決集中連片貧困地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精準發力,扶到根上。在他看來,教育扶貧要做到更加精準、更為有效,應從以下幾方面持續發力:
一是整合教育扶貧力量,形成協同攻關合力。馬敏建議,要突破“碎片化”、各自作戰的教育扶貧格局,加強頂層設計,做好統籌協調,集中政府、學校、企業、社會方方面面的力量,多元參與,共同發力,整合人才扶貧、科技扶貧、智力扶貧、產業扶貧與信息扶貧的作用,取得協同攻關效果。同時要及時總結各地教育扶貧的經驗,加以推廣和引導,起到示范效應,有利于更加精準。
二是發力“集中連片特困地區”,將注意力與優質教育資源轉向中國14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尤其是這些地區分散的農村教學點,通過天網(衛星)、地網(互聯網)、人網(支教老師與學生)三網合一,解決偏遠山區(包括一些“懸崖學校”)優質教學資源的供給問題,提升當地教師教學水平,形成教育扶貧的“造血機制”。
三是構建“義務教育+職業教育”的教育扶貧新鏈條。義務教育和職業教育是緊密相連、相輔相成的,大體上占農村教育的半壁江山,縣城中職學校大約有70-80%的學生來自于農村。馬敏建議,充分發揮職業教育“拔窮根、挪窮窩”的優勢,將以義務教育為中心的教育扶貧擴展到職業教育,有計劃地培訓農村中職教師,提高中職教育質量,增強職業教育的吸引力,讓貧困地區孩子既能享受到優質義務教育,又能進一步接受優質的職業教育,為通過就業脫貧打下良好基礎。
四是將教育扶貧和文化扶貧相結合。馬敏建議,依托鄉村小學或在其周邊同時建設文化站點、網絡中心、醫療站點,形成學校、文化中心、醫療點一體化的鄉村社區中心,打造農村文化高地。
五是著力加強民族地區教育扶貧。馬敏建議高校招生繼續向貧困民族地區傾斜,讓民族地區學生有更多接受優質高等教育的機會,鼓勵優秀大學生主動到民族地區“三支一扶”,加大教育對口支援力度,推進民族地區教育信息化雙語建設工程,有計劃地組織開發漢語和各種少數民族語言的雙語教學軟件,提高雙語教學水平,大力普及普通話教學。
六是增加教育精準扶貧的財政投入,提供充分的經費保障。馬敏表示,要改變重城區輕農村、重建設輕應用、重硬件輕軟件、重“磚頭”輕“人頭”的狀況,不斷完善相關配套保障,使教育扶貧取得更大實效,切實提升貧困農村地區基礎教育水平。
教育扶貧相關閱讀 >>
技校網首頁 | 關于技校網 | 技校網廣告服務 | 技校網匯款信息 | 技校網會員服務 | 技校網免責聲明 | 學校列表
濟南 青島 泰安 日照 煙臺 淄博 棗莊 德州 臨沂 聊城 菏澤 濰坊 濟寧 東營 濱州 萊蕪 威海
CopyRight 2006-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山東技校網 未經允許 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