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您的位置:
山東技校網 >> 政策法規 >> 2017中國高等職業教育質量年度報告
近日,《2017中國高等職業教育質量年度報告》發布會在北京隆重舉行。自2012年以來,由全國高職高專校長聯席會議委托,上海市教育科學研究院和麥可思研究院共同編制的高職質量年報已經連續發布六年。發布國家高等職業教育質量年報,已成為高等職業教育戰線的一大盛事,以質量年度報告回應社會問責,也已成為高等職業教育戰線的自覺行動。
面對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的新環境新挑戰,高等職業教育基于綜合改革與本土實踐的質量觀正在形成。2017高職質量年報繼續以第三方視角,對高職教育的投入質量(辦學資源條件)、過程質量(政府引導和校企合作)和結果質量(學生發展和服務貢獻)進行了分析,成為社會了解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的一個重要窗口。報告顯示:
——立德樹人在學生基本素養培育環節的成效逐步顯現,高等職業院校學生逐步展現出自信自強的良好品格。畢業生就業率、月收入、專業相關度、就業滿意度、工作穩定性、自主創業比例和創業存活率等指標穩中有升。2016年高職畢業生畢業半年后自主創業比例與2015年持平,為3.9%,與2012年相比提升了1個百分點。
——高職院校專業建設基礎能力普遍增強,專業設置伴隨新興產業協同發展,一批師資強、設備好、學生優秀的高水平專業正在形成。一批教學水平高、服務能力強的優秀教師脫穎而出。2016年入選的全國98名國家“萬人計劃”教學名師中,高職院校占15名;400多名教師在境外教育或行業組織中擔任職務,在國際組織中的影響力初步顯現。
——高職院校校園信息化基礎環境處于國際先進水平,已有超過80%的院校達到了國家《職業院校數字校園建設規范》的標準,信息化推動教學創新,提升了院校管理效能;半數以上院校的校園、校舍、儀器設備等硬件條件達到先進水平,為中國高職教育面向世界“走出去”奠定了基礎。
報告強調高職院校發展的環境質量,突出政府責任。廣東、天津等省市創新推動政策落地,江蘇、湖南等省高職院校部分享受普通高!巴却觥。在政府引導下以診斷和改進為抓手,高職院校質量保障主體意識逐步強化。但是政策落實問題依然突出,生均財政撥款水平落地情況差異很大。中央財政對高職改革發展的專項調控和引導力度減弱,高等教育的政策“盲區”日趨明顯,轟轟烈烈的大學“雙一流”建設和高職缺乏央財專項形成鮮明對比。
順應國際化發展新趨勢,報告首次發布高職院校國際影響力50強榜單,高職教育的國際化辦學呈現“引進來”和“走出去”并重態勢,中國特色高職教育模式受到發展中國家歡迎,高職院校逐漸成為來華留學生的目的地之一,留學生總數超過7000人。教學質量和特色開始成為吸引國外學生的因素,在國際合作中將有更大空間,但目前還亟待豐富其核心內涵。
報告再次發布高職院校服務貢獻50強榜單,地級市院校入選數量明顯增加;高職教育服務域進一步拓展,服務國家“一帶一路”戰略成為發展新空間。各種類型高職院校在服務“中國制造2025”、服務區域協調發展、服務“三農”和助力貧困地區發展等不同方面形成特色。報告發現高職院校在發揮阻斷農村貧困家庭代際傳遞的重要作用。近5年來,高職院校畢業生家庭背景為“農民和農民工”所占比例保持在50%以上,為廣大農村學子提供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在阻止貧困代際傳遞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報告指出,高職教育的模式優勢和存在感趨弱并存,高職院校缺乏發展自信;內涵建設成為薄弱環節,缺乏專業與課程建設標準的約束力,缺乏學歷證書與職業資格證書相對應的職業資格框架;經費投入不足仍制約著整體質量提升,特別是一些地級市所屬院校辦學經費嚴重不足;迫切需要借鑒高校“雙一流”建設經驗,設計實施有效促進高職教育內涵建設的中央財政新專項。
報告認為,2016年,弘揚“工匠精神”成為熱門話題,作為培育“大國工匠”后備軍的重要陣地,如何將思想政治素質、職業素養和技術技能培養融合起來,成為高等職業教育立德樹人的一個重要課題;2016年,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持續推進,如何對接產業結構優化高等職業教育的專業結構,深化高等職業院校內涵建設,增強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的適應性,將持續考驗高等職業院校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決心和行動力;2016年,“一帶一路”引領中國產業“走出去”,高等職業院校在伴隨“走出去”戰略中提升國際影響力,有望成為國家軟實力的組成部分。
本次發布會由全國高職高專校長聯席會議牽頭組織,近50所高職院校,近20家中央級新聞媒體,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上海市教育科學研究院、麥可思研究院等教育研究機構,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等組織代表共150余人現場見證了報告發布。
職業教育相關閱讀 >>
技校網首頁 | 關于技校網 | 技校網廣告服務 | 技校網匯款信息 | 技校網會員服務 | 技校網免責聲明 | 學校列表
濟南 青島 泰安 日照 煙臺 淄博 棗莊 德州 臨沂 聊城 菏澤 濰坊 濟寧 東營 濱州 萊蕪 威海
CopyRight 2006-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山東技校網 未經允許 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