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您的位置:
山東技校網 >> 菁菁校園 >> 發展現代職業教育改革——挑戰與建議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完善職業教育和培訓體系,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這為新時代職業教育的改革發展指明了方向。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職業教育發展成效顯著,建成了世界上規模大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但是,職業教育在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提升人才素質等方面還面臨一些挑戰,急需解決。
1.職業教育體系缺乏開放性,學生多樣化成長成才的通道不順暢。以職業學校教育為主系統的職業教育體系,吸納行業、企業要素的動能不足。同時,中等職業教育、高等職業教育與應用型本科教育之間的銜接渠道不暢通,導致中職畢業生無法順暢地進一步深造學習,缺乏可持續發展的空間。
2.職業院校專業設置同質化嚴重。近年來,國家對高等職業教育的經費投入采取生均經費撥款的方式撥付,這在實踐中催生了“什么專業好招生,就設置什么專業”“什么專業利潤高,就多招什么專業”等不良現象,導致一些地區職業院校的專業設置盲目化、擴大化、同質化,與市場的需求脫節。
3.職業教育專業教材的更新速度緩慢。目前我國職業教育專業的教材大多已沿用了二三十年,相對陳舊,且更新技術和知識的速度緩慢。同時,不少職業工種已隨著社會經濟發展而消亡,部分新興行業和新興工種又存在無教材、無師資、無鑒定指導的情況,難以及時體現在課程教學中。
4.校企合作的程度不夠深入。目前我國職業院校與行業企業合作的機制不夠完善,對行業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缺乏制度約束和有效規范,普遍存在著校企合作的結構松散、內容和形式單一、追求短期利益大化、重視技能訓練而輕視文化素養培育等問題,導致校企合作的程度不夠深入,難以達到預期效果。
1.加快構建技術技能人才成長立交橋。具體來說:一是要強化中等職業教育的基礎地位,發揮高等職業教育的引領作用。二是要深化應用型本科轉型,重點培養高層次工程技術型及其他應用型、復合型人才。三是探索推進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重點培養工程技術開發、高層次管理和其他高層次應用型、復合型人才。四是實施學分互認機制,探索技能與學分間相互轉換的機制,逐步搭建各級各類教育相互開放、兼容、互聯、貫通的技術技能人才成長立交橋。
2.切實提高職業院校專業設置自主權。具體來說:一是要轉變政府管理職能,通過規劃、撥款、信息服務等方式引導職業院校專業設置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二是要積極引導行業企業深入參與職業院校的專業設置與調整,圍繞產業發展的趨勢和技術變化的需要設置專業。三是推進職業院校現代化治理結構改革,組建由行業專家、企業管理人員、院校一線教師等構成的專業指導委員會,對專業設置進行論證,保證專業設置的科學性和特色化。
3.改革創新現代學徒培養模式。具體來說:一是要實行校企合作育人模式,推進校企聯合招生、聯合培養的現代學徒制教育模式,探索形成政府及社會力量全方位支持的“大國工匠”培育體系。二是要讓企業發揮師父角色的作用,制定學徒實習規范及考核標準。三是要在院校開展道德素質教育宣傳、組織職業精神實踐教育活動等,培育學生的“工匠精神”。學校與企業要共同努力,打造行業領域的工匠文化。
4.升級職業教育培訓教材。要開展自上而下的職業標準化建設,協調教育行政部門、教科研機構、職業院校、行業企業等多個利益相關方,根據社會發展的需要和行業企業的需求及時更新教材、職業標準、培訓大綱等,加強新技術、新知識在職業教育教學中的應用,增強職業教育課程教材與社會經濟發展的契合度,從而不僅達到用新技術、新知識武裝從業人員的目的,還能進一步提高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質量,有效緩解學生“結構性失業”的矛盾。
5.規范引導民辦職業教育發展。要堅持民辦職業教育與公辦職業教育并重的原則,鼓勵、支持和引導大型企業、行業組織舉辦職業院校。針對當前職業教育的社會參與度不高的問題,可以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并出臺相關扶持和管理政策,以調動社會各界力量參與職業教育的積極性。同時,還應明確兌現辦學自主權政策,按照民辦職業學校自主確立的原則對辦學模式、管理模式、教學模式、領導體制、課程教材、合作形式等進行政策設計。此外,還應出臺相關評估辦法,制定具體的評估政策和標準,定期開展評估,汰劣獎優,取消辦學質量不高、管理混亂的學校的辦學資質。
職業教育相關閱讀 >>
技校網首頁 | 關于技校網 | 技校網廣告服務 | 技校網匯款信息 | 技校網會員服務 | 技校網免責聲明 | 學校列表
濟南 青島 泰安 日照 煙臺 淄博 棗莊 德州 臨沂 聊城 菏澤 濰坊 濟寧 東營 濱州 萊蕪 威海
CopyRight 2006-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山東技校網 未經允許 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