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了解,從今年9月9日起,上海中小學教師資格打破終身制,改為每五年注冊一次,這意味著教師這個職業已不再是“鐵飯碗”了。據山東省教育廳相關負責人介紹,山東省尚未出臺類似文件。市教育局相關負責人表示,一旦省教育廳出臺相關舉措,市教育局將不折不扣執行。
采訪中,濟南中學孟照輝老師認為,從長遠來看,打破教師“鐵飯碗”對學生發展是一件好事。不僅可以促進教師不斷提高自身專業能力,還能保持教師隊伍活力。
而一位從業多年的彭老師卻提出了不同看法。她認為,打破教師終身制這種做法很有可能會挫傷教師的積極性,造成職業倦怠感。與其通過這種形式來培養教師教學能力和提高教師隊伍素質,不如通過平時內部技能評比、說課、競賽等方式來推動教師自我能力的提升!敖處煹呢熑沃赜谀芰,教師考核需要考慮很多因素,不能通過‘硬杠杠’的考試來解決,應當建立起一個人性化、合理的考核體系。”
家長韓先生對記者說,教師打破“鐵飯碗”是件好事,但處理不妥當也會引發教師工作重心的轉移。教師的工作歸根到底還是課堂教學,定期考核注冊教師資格的改革,并不適用于所有人。比如說老教師教學經驗很豐富,但是考試未必就會比年輕教師有經驗。他認為,如何建立和完善教師資格證的考核是重要的問題。考核制度的建立,必須考慮教師本身的水平以及年齡等各方面因素。對于不同地區的教育水平差距問題應有一個基本要求,制定不同的政策,不能一概而論。
打破教師資格終身制可能加速男教師逃離中小學
教師節當天兩則關于教師的新聞,聯系在一起閱讀令人感慨頗多。
其一,教師節前夕上海市教委傳來消息,從今年開始,上海中小學教師資格在首次注冊后將不再是終身制。另據了解,今后北京教師資格也將不再享有“終身制”,取而代之的或是5年時限。(《新京報》9月10日)
其二,中國青年報以《男教師逃離折射當下教育之痛》為題,報道了男教師逃離中小學的現狀,北京師范大學《中國中小學教師發展報告(2012)》顯示,近10年來中小學男教師所占比例愈來愈小,收入、社會認同感的降低都是誘因,僵化的教育環境加速了他們的出走。
現在看來,打破教師終身制已是大勢所趨,除上海已經出臺具體舉措外,北京、甘肅、廣西等地也有類似動作。教育部師范教育司有關負責人去年就曾表示,對于所有在崗教師都要接受每五年一次的定期注冊考核。
毋庸諱言,在當下很多行業的業務考核中,都在沿用論文+職稱的模式,由此使得弄虛作假現象叢生。倘若不幸落入這樣的窠臼,教師資格定期注冊制度能否取得預期效果值得懷疑?甲C模式流弊已久,倘若定期注冊制度只是逼迫教師每5年考一個證書,這樣的改革又能有多少實際的意義?實際上,不少男教師逃離中小學的原因正是對應試教育環境的不認同,北京師范大學李瓊教授據此表示:不能讓男性覺得進了教師這個行當,就是走“讀書進修、考證拿文憑、評職稱”的套路。如果定期注冊強化了男教師的這種感受,難免不會加速他們的逃離。
資格證只是表明具備了從事某一職業的資質,是否適應這一職業,以及能否在崗位上作出貢獻,則取決于具體的工作實踐,F實情況是,有些具備資格證的人,卻并未從事相關職業;而有些長期從事某一職業的人,卻因制度設計的門檻,遲遲未能取得資格證。鄉村教師撐起了貧困地區教育的一片天,但他們中的多數都無法獲取資質,倘若他們因此被掃地出門,有多少人愿意持證上崗填補空缺?
有一句話在教師圈內廣為流傳:“One day as a teacher,always a teacher”。對此一個較為夸張、但還算形象的翻譯是:“當你踏入教師這個行列后,就像被關在學校這個籠子里,再難與這個社會有過多交集,以致被社會的快速腳步落下,越來越遠!备钊穗y堪的是,如果一個老教師與世隔絕多年之后,突然因定期注冊被拒之門外,他究竟還能做些什么?逃離也許是正確的選擇。
與其他行業相比,教師的業務能力更加難以量化考核,一個優秀的教師,其貢獻不在于撰寫了多少論文、獲得了怎樣的職稱,而在于給孩子提供了怎樣的學習環境,是否有針對性地培養了每個孩子寶貴的創造性。關于這些,新的教師資格業務考核是否能夠充分體現?教育問題備受關注,但教師充其量只是一線的具體執行者,而非各類教育亂象的制造者,很大程度上來說,他們其實也是應試教育環境的受害者。如果大的教育環境無法有效改善,不盡合理的人才評價機制將成為教師無法承受之重,倘若因此加速他們的逃離,孱弱的教育事業難免再遭重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