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農民工創業是與家庭承包和民工潮同等意義的大事,是從農業經濟向勞務經濟,再向實體經濟的轉變過程。鼓勵農民工自主創業,實現農民工由普通打工者向創業者轉變,形成以創業帶動就業、以就業促創業的良性互動格局,對推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調整經濟結構、縮小城鄉差距、特別是推進農村經濟社會發展起到重要作用。
在一次訪談中,談到為什么返鄉創業時,有位從浙江打工返鄉創業的受訪者拿出一個打火機放在我面前,指著這個火機說:
“作為一個內地人,我們看到你用一個東西,我覺得挺好的,我就想去買一個。浙江人也說我覺得這個挺好的,但他想:你們能造一個,我也要造一個。思維差別太大,‘窮,窮的是思維;富,富的是思維’。他們想法就很簡單嘛,只要是一個好的東西我就生產,我們覺得就要買一個,所以我們越買越窮。浙江人都想自己搞的,不跟我們一樣”。
農民工創業者有別與其他創業者的重要特征是他們曾有外出務工經歷,這段經歷毋庸置疑是其創業的重要助力。其眼光、技術、資金、管理能力和為人處事的能力均在外出務工期間得到了拓展和鍛煉。
他們外出打工地區一般是比家鄉更為發達、先進的城市,在外增長了見識和眼界,學會了技術和知識,從實踐中磨煉感悟到與各色人物打交道的能力,使他們為人處世更為老練。
他們在務工過程中積累了資金、人脈和管理經驗。有的從基層做起,成為工頭甚至進入管理層,對從事行業的生產乃至銷售的各個流程已經有了深入的認識,完成了基本的資本原始積累(包括社會資本和資金)。很多創業者都是在一個行業工作多年后選擇在該行業創業,對行業特點和規則十分了解,創業成功率更高,風險相對較小,企業能夠平穩成長。創業者多有長期在外務工的經歷,或在較大工廠上升為管理人員,積累了豐富的生產管理經驗;或多年從事銷售工作,手中握有穩定的客戶資源,其創業的優勢就是有客戶資源、產品有銷路。
農民工創業者的職業生涯一般由在家務農和外出打工構成,甚至部分農民工并沒有在家務農的經歷。經歷了多年外出打工的磨礪,其掌握的主要技術知識是在其外出打工行業中掌握的技術知識。這些知識的學習對農民工創業有巨大的幫助,這在勞動密集型行業的創業體現的十分明顯,如制鞋廠、制衣廠,老板多是技術工人出身,參與過過整個流水線生產,對各個環節十分了解。在積累了一定原始資本之后,回到家鄉就可以迅速的開始進行小規模的創業。
通過務工地和家鄉的對比,相比于未外出者,他們更能從別人習以為常之處發現創業的機會,感受到家鄉在特定行業上成本、人力、市場等方面的優勢,進而利用家鄉特有的地理優勢和人脈優勢,進行創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