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年制會計電算化專業新課程體系構建的總體思路高職教育培養的主要是技能型人才,其中絕大多數畢業生并不從事學術研究,而主要從事一線實際工作這一培養目標定位決定了高職院校會計電算化專業教學改革的基木方向,特別是在高職院校的基木學制,二年改為兩年后,如何在培養時間減少的情況下保證培養質量,并滿足用人單位的基本需要。
山東藍海職業學校的管理者和任課教師必須高度重視并予以認真解決的問題。為此,在專業課程設置方而,應更充分考慮學生的專業素質、知識能力之間的聯系,按照“知能兼備,德業雙馨”的會計人才培養要求,大力突出職業能力培養,以崗位能力培養為目標來實施操作。專業課程設置的原則應當是:在公共必修課和專業基礎課課程框架設計上,以“必需”和“夠用”為基木原則;在專業理論課的設置上,以“應用”和“適度”為必要原則;在專業實踐課的設置上,以“強化實務”為重要原則,適當擴大實踐教學時數(不低于總學時的55%),并把重點放在構建“課堂實踐環節+校內實訓+校外實訓”的實踐教學體系上。
在選擇教學內容時,突出應用目的,以滿足社會需要和符合不同個體素質的學生為標準,體現“基礎理論、基木內容、必要操作”的教學原則,適當降低理論課的深度和難度,提高會計教學內容與實際操作的適應性。
在組織教學形式上,鑒于職業資格證己經成為各行業和用人單位對人才需求與人才評價的重要籌碼。
因此,應以“考證與學歷教育相結合”的方式來組織教學。把教學內容與職業資格和就業崗位需求聯系起來,把職業資格證的標準融入會計課程內容,提高學生的會計職業技能,力爭使每一位畢業生都獲得會計從業資格證、會計電算化證等證書,以使他們能在競爭激烈的人才市場上迅速找到自己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