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才培養模式的確立
經過5年的探索與實踐,
魯中職業學院探索并總結出了“334”(3:三個融合;3:三項能力;4:四項保障)的人才培養模式,并不斷加強對學生基礎、教學方式、方法和專業培養目標的分析,在“應用為本,學以致用”辦學理念的引導下,在基礎知識夠用的前提下,重視能力培養、強化素質養成,并以實踐能力培養為核心,依據社會人才需求,不斷深化課程體系的改革,優化人才培養模式。
1.做好“三個融合”(即理論與實踐融合,魯中職業學院與企業融合,教學與科研融合)是培養應用型計算機人才的基礎
(1)理論與實踐融合是信息工程人才應具備的基本的方法。“應用型”人才,也就是要求學生畢業之后就要“會做事,能做事,善做事”,而要做到這幾點,就必須在魯中職業學院為其提供可以做事的平臺,讓學生真正能實踐起來,并不是把實踐作為理論的簡單驗證,而且將實踐提高到一個主要的教學過程中來。計算機專業的學生畢業后就要進入企業每天完成幾百上千行代碼的編寫任務,如果他們在校期間沒有這樣的練習,那他們就不可能很快地適應企業對他們的要求。所以魯中職業學院新建了6個計算機實驗室,所有與程序設計相關的課程都在實驗室小班上課,這樣可以做到邊講邊練。在講課過程中,將課堂教學與實踐教學融合在一起,通過案例引出原理,不是靠單講原理而讓學生們弄清楚原理,而是靠驗證讓學生們懂得原理,這樣就可以把這些理論通俗化、簡單化,同時也可以告訴學生這些理論到底可以用在什么樣的場合。這種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方式,可以使學生們在實踐中學習,在學習中認識實踐,真正做到理論與實踐的辯證統一。
(2)魯中職業學院與企業融合是對“理論與實踐融合”基本方法的進一步發展,適應社會對信息工程人才的需求。計算機專業自2005年開始同(美國微軟中國總代理)實行校企合作。在該項合作中,魯中職業學院與企業共同制定教學計劃,魯中職業學院摒棄了那些理論內容較深,不太適合三本學生的內容,而是引入了微軟的認證課程體系。在培養方案中,企業提供課程,魯中職業學院的學生使用微軟公司統一出版的教材,參加微軟的統一考試,考試合格后可以獲得微軟的認證證書,成績優異的學生,可以到微軟、海輝國際、上海微創、中國萬網等大型企業實習和就業。而且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入,計算機類學生還逐步實現了“3+1”的訂單式培養, 魯中職業學院既給學生搭建了學習平臺,又為學生構建了就業渠道,很多學生都通過該渠道,走上了令大多數人羨慕的崗位。
(3)教學與科研融合是“理論與實踐融合”這一基本方法的提高,是對學生獨立工作能力的鍛煉。魯中職業學院采取各種措施鼓勵老師進行科研工作,出臺了一系列科研獎勵辦法,并要求每個老師每年要從社會上拿到一個橫向課題,可以帶領學生一起完成。而學生從大二下學期就開始分配給各個老師,老師從大二一直帶到這個學生畢業,這種分散的畢業設計方法,將畢業設計工作貫穿于整個大學學習階段。通過實施這種方式,學生的畢業設計質量明顯提高,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也得到普遍增強,而且老師的科研項目也逐年增多,從而走入了一個良性的循環。
2.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創新精神和就業能力是奠定應用型計算機人才的可持續發展能力
(1)學習能力。“學習”是人一生中永遠不變的主題,只有學會了學習的人,才能在工作中不斷充實自己,不斷取得佳績。所以大學階段不只是要教給學生一定的科學文化知識,更重要的是要教會學生學習,只有掌握了學習方法,才有可能永遠立于不敗之地。在授課過程中,老師會選擇一些合適的內容,讓部分學生上臺當老師,將新的知識點講授給臺下學生,也會在考試前讓所有的學生都自己出考題,根據考題的質量還可以給出題的學生加分。這樣不但可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而且可以鍛煉學生的自我學習和提高能力。
(2)創新精神。創新精神的培養不只在課堂上的45分鐘,而是存在于學生日常學習和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開放實驗室,讓學生更多地自己設計實驗;讓學生參與到教師的教學科研中;組織更多的學生參加興趣小組、舉行科技競賽;通過參加各類競賽和自己組織的競賽,讓學生參與到自制實驗設備中去,等等,都可以開拓學生的創新精神。
(3)就業能力。就業能力其實是一項非常寬泛的能力,它體現在幾個方面:掌握科技技術知識的能力、個人能力、人際協調能力以及個人能融入到社會和企業的構思、設計、實施、運行系統中去的能力。在這些能力中,能體現就業能力的就是學生畢業后如何用短的時間適應社會和企業的需求,所以在教學實施過程中,必須把社會需求作為人才培養的重點,專業目標必須與就業形勢相匹配,通過“334”人才培養模式培養出來的學生,在畢業時實現與就業崗位的零對接,從而達到提高就業能力的目的。
3.四項基本措施保障三個融合教學模式的順利實施
為了保障三個融合教學模式的順利實施,魯中職業學院采取了如下四項具體措施:設計一套好的人才培養方案;建設一批好的企業合作伙伴;編制一系列好教材;選聘一批好教師。
(1)設計一套好的人才培養方案。魯中職業學院的人才培養方案是與企業合作制定的,并經過了幾輪的修改,終確定軟件工程專業的理論和實踐課程體系。
(2)建設一批好的企業合作伙伴。目前魯中職業學院計算機類專業已同多家企業建立了很好的合作關系,這些企業不但可同魯中職業學院一起制定人才培養方案,還可為魯中職業學院計算機專業學生實習提供場所。目前同魯中職業學院計算機專業合作的企業有微軟(中國)、海輝國際、中軟國際、神舟數碼等100余家企業,很好地解決了學生就業難題。
(3)編制一系列好教材。由于魯中職業學院計算機專業引入了新的課程體系,所以將程序設計類課程分得很細,故目前市面上不太容易看到能夠適合魯中職業學院的教材。為了能和教學改革同步,魯中職業學院的老師也自己編寫了多本能夠適合魯中職業學院學生使用的教材,例如《軟件工程》、《軟件測試技術》、《計算機網絡技術》、《net框架程序設計》、《數據庫訪問技術》、《c#程序設計》、《web應用程序設計》、《c語言程序設計》等。此外,魯中職業學院也正在編寫《java程序設計》、《j2ee應用開發》等具有應用型特色的教材。
(4)選聘一批好教師。所謂的好教師,就是既懂理論又有豐富的實踐經驗,能夠將自己或他人的實踐經驗很好地融入貫穿到授課過程中,盡量把授課的內容采取項目驅動或者案例教學的方式;所謂的好教師,就是真正想把教師作為畢生的職業,對教法的研究堅持不懈地進行,與時俱進;所謂的好教師就是具有無私的奉獻精神,不管在課上還是課下,都能很好地為學生服務,一直為成為學生滿意的教師而努力。魯中職業學院為了能真正選聘出一批好教師,采取了優勝劣汰的教師上崗機制,對于不合格的教師,及時解聘,讓全校教師形成一種危機意識,來達到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
二、改革成果
通過5年的實踐證明,魯中職業學院計算機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已取得初步的成果。
1.從就業率情況看教學改革
魯中職業學院以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為例,分析就業情況如下:
從上面的表格魯中職業學院可以看出,學生的就業率非常高。而且隨著教學改革的深入,學生能力的提高,魯中職業學院的學生也正在越來越受到用人單位的歡迎和好評。
2.從全國性大賽成績看教學改革
微軟每年都會舉辦“校園之星”大賽,魯中職業學院計算機專業學生在參加該賽事的過程中,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績。2007屆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學生王德新在2007微軟“校園之星”大賽為冠軍組成員;2008屆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學生李艷、王勇、王世久、陳漢卿在2008微軟“校園之星”大賽華北賽區復賽中獲第二名;2008屆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學生崔園園、曹鎮凱、石孝川、楊哲超在2008微軟“校園之星”大賽決賽中獲全國總冠軍;2009屆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學生章家強、徐海龍、楊立彬在2009微軟“校園之星”大賽決賽中獲全國總冠軍。
同時沈陽理工大學應用技術學院在2008年10月同北京理工大學、電子科技大學、福州大學一起獲得了微軟IT學院計劃 advanced 會員的資格。而且,沈陽理工大學應用技術學院同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一起被微軟(中國)有限公司批準為“微軟2008-2009年度高校創新聯盟成員”。
由于魯中職業學院學生在大賽中的突出表現,微軟公司、上海微創、海暉國際和中國萬網等計算機軟件公司對魯中職業學院的學生給予了高度的認可和好評。
毫無疑問,所有這些成績的取得,都離不開魯中職業學院所實行的教學改革。沒有教學改革,學生的實踐能力就得不到這么大的提高,也就不會取得這么優異的成績。
3.從其他方面看教學改革
從“以知識授予為主體的”課程模式變為“以能力培養為主體”的課程模式。
從“魯中職業學院是計算機類專業人才培養的培養單位”變為“魯中職業學院與企業合作共同承擔培養任務”的“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校企共同參與,在課程體系中深度植入了目前比較流行的java程序開發課程,該方案更貼近企業用人需求,更有助于學生就業能力的提高。
經過5年的努力,沈陽理工大學應用技術學院計算機類專業目前已與200多家企業建立了校企合作關系,目前該專業每年都有學生到相關企業頂崗實習。
教師隊伍水平大幅度提高,目前計算機類專業中有mct講師3名,微軟金牌講師1名,銀牌講師2名。
學生在畢業時,不僅能拿到畢業證,還能拿到職業認證證書,例如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的學生畢業時可獲得oracle的認證證書,軟件工程專業的學生可獲得mcts證書,網絡工程專業的學生可獲得思科的ccna證書。
三、進一步研究方向
計算機類專業學生要想真正提高編程能力,重要的還是在校學習期間能夠真正實現大量的編程,故魯中職業學院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來保證學生在校期間能夠把完成上萬行編程語句逐步分解到各個課程和實訓中去,從而真正把能力培養落到實處。
目前計算機類專業的學生水平也是參差不齊的,如何根據不同學生的特點因材施教,仍是魯中職業學院下一步要改革的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