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國家各種惠農政策的出臺,農村戶口的含金量逐步提高。對于一些沒有戶口的農民來說,補辦戶口,意味著他們對實實在在的利益的感知。
原來負擔重,有人不愿辦
“ 其實我們也搞不清楚老 人到底多大歲數,她自己記得是84歲了。”在鄆城縣隨管屯鎮馬尹莊,村民馬崔國也不能確定母親的真實年齡,原因就是母親一直沒有戶口。除了年齡,馬崔國的母親也一直沒有自己的名字,直到今年補辦戶口時,才有了自己的名字“馬孔氏”。老人本姓孔,丈夫姓馬,報戶口時,姓名就是“馬孔氏”。
“我哥當了20多年村支書,怎么連老母親的戶口都沒辦呢?”馬崔國的大哥馬來喜是村里的上任村支書,經常外出打工的馬崔國曾就母親的戶口問題問過大哥。
“那時候別的老人也沒有戶口,再說老人要這個戶口也沒什么用。”馬來喜說。因為就在幾年之前,戶口對村里的老人來說可有可無。
“如果家里有8畝地,交公糧就交1000多公斤,還有三提五統,按人頭交錢也得一百多,負擔很重。”記者了解到,村里也有一些人當時為了減輕交公糧等負擔,自己不愿辦戶口。因此多年過去了,戶口也就沒了。
現在福利多,大家爭著補
“現在跟以前完全不同了,沒戶口,國家很多優惠政策享受不到。”2008年,在廣西打工13年的馬崔國回到村子里。由于在外時間長,馬崔國消息很“靈通”。
精明的馬崔國算了一筆賬。“現在有農村合作醫療,老年人還有各種補助,每年肯定是有盈余的。”這和以前的情況完全相反。馬崔國感嘆:“以前是個負擔,現在可是個寶貝疙瘩。”
“都是要補辦戶口的,我天天寫證明材料,已經寫了十多份了。”今年11月初,馬尹莊的村支書孫士先忙個不停,村里的大喇叭也響個不停,提醒沒有戶口的村民抓緊上報,進行戶口補辦。
“現在誰不辦戶口誰傻,這東西好處多著呢!”在村頭曬太陽的老人也明白現在戶口已經不是無足輕重。
公安部門主動幫無戶口農民落戶
2009年4月份,山東省公安廳向各市公安局下發《關于認真解決我省農村地區無戶口人員落戶問題的通知》。通知中提出:所知無戶口人員包括“因逃避‘三提五統’義務、長期外出等被人為注銷戶口、人口信息系統遺漏以及從未申報戶口登記的人員”。
在鄆城縣馬尹莊,一位90多歲的老人因行動不便,當地公安機關直接來到家中為其拍照辦理戶口。曾經因種種原因造成沒有戶口的村民也自發要求辦理補登手續。
省公安廳有關負責人稱,“我省農村地區仍還有一部分人員因各種原因沒有登記戶口,不能受惠國家的利農政策,其合法權益得不到保障,給社會行政管理造成隱患。”
對于無戶口人員產生的原因,這位負責人稱,這個問題產生的原因復雜,而且時間跨度長,涉及面廣。“我們在實際工作中發現,一些老人沒有戶口是當初為了逃避‘三提五統’義務,一些年輕人沒有戶口則是父母違反計劃生育政策造成的。”
“補登戶口是為了更準確地掌握人口資料。違反國家政策的都應當承擔相應的責任。”公安廳相關人員表示。
11月17日,記者從山東省公安廳獲悉,截止到目前,全省公安機關已經解決了10000余名農村無戶口人員的落戶問題。
人口專家: 這是社會的進步
山東省社科院人口與發展研究所所長、研究員崔樹義表示,農民對戶口態度的變化,體現了國家對農村和農民政策的變化。之前國家對農村是“多取少予”,現在國家對農村的政策是“多予少取”。通俗地說,農民原先戶口的含金量是“負”的,需要交公糧以及“三提五統”,現在擁有戶口,國家可以給予一定的補給和福利。現在農村戶口的含金量越來越高。農民要求補辦戶口,從本質上來講,說明我國的利農政策很有實效,這明確表明了社會在進步。
崔樹義表示,現在戶口既是一種身份的象征,也是一種標準,成為不同個體之間福利分配依據的一個標準。終的戶口會回歸本源,只是一個人身份信息的證明。什么是“三提五統”
“三提五統”是指村級三項提留和五項鄉統籌。村提留是村從農民生產收入中提取的費用總稱。包括三項,即公積金、公益金和管理費。鄉統籌是指鄉(鎮)收取的用于鄉村兩級辦學、計劃生育、優撫、民兵訓練、修建鄉村道路等民辦公助事業的款項。